????中國共產黨人的制度自信離不開文化自信。任何一種制度都有其文化內涵。例如,經濟制度有經濟文化、政治制度有政治文化、法律制度有法律文化,等等。一個社會選擇建立什么樣的基本制度,主要是由它的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經濟基礎,即生產關系總和決定的,但經濟基礎只能決定制度的社會屬性,至于制度和體制的具體構建和制度特色,不能脫離一個民族既有的文化傳統。因此從制度的最深層次來說,就蘊涵著構建制度的文化。
????我們國家的制度構建有著我們的文化傳統。中華優秀文化的積累和繼承使得中國制度有著自身的特點和優點。例如,我們的制度建設,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,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原則;我們的干部選拔繼承中國傳統選賢與能的傳統,注重宰相必起于州部、猛將必發于卒伍的選才用人思想,注重德才兼備,注重基層鍛煉。如果我們在制度建設上沒有文化自信,摒棄中華優秀文化中的民本主義傳統,拋棄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傳統,摒棄從有實踐經驗的干部中選拔人才,不加分析地盲目相信一人一票就是民主,接受西方話語鼓吹的國家現代化,放棄中國共產黨領導;鼓吹思想市場化,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,借助思想多元來反對指導思想的一元化;鼓吹軍隊國家化,反對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,就會背離中華優秀文化的要義,就會從根本上違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。
????我們的制度自信,還表現在我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本質的自信。我們的現代化建設,無論是在工業、農業、國防、科技、生態方面的建設,還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,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,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,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,等等,歸根到底就只有一個目的,就是一切為了人民,一切服務于人民,既有利于中國人民,也有利于世界人民。這表明我們現代化建設的核心思想和理念,既繼承了中華優秀文化中的“民本主義”與“和”文化中的合理因素,同時又將它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。中國的文化是“和”的文化,而不是擴張的文化。中國是在取得民族獨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之后,逐步推進現代化的。我們是在被資本主義世界封鎖的情況下,完全依靠獨立自主、自力更生,依靠黨的領導和人民的力量實現現代化的。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,我們是通過深化改革開放,在與世界密切交往中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。中國的現代化,沒有殖民、沒有掠奪,而是互利共贏;沒有血與火,沒有戰爭,而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。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,是增強世界和平、防止戰爭的力量,是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力量。這與西方現代化進程伴隨殖民、戰爭和掠奪截然不同。中國實現現代化,是對世界、對人類和平的重大貢獻。
????我們有些人缺乏文化自信,不理解中國文化傳統,更不理解中國革命、建設和改革的連貫性和我們制度的優越性,不理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。他們鼓吹西方所謂的民主制度、多黨制,以為西方的政治制度比社會主義制度優越,把西方現代化道路視為唯一的道路。要知道,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在新中國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來并不斷完善的,改革開放以來的體制改革,又發生了重大變化。但無論如何變,變中有不變。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能變,人民當家作主不能變,干群關系的本質不能變。我們的現代化建設無論發展到何種程度,都始終堅持“和”的文化,反對國強必霸。這些都是從中華優秀文化中提煉出的精粹,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信仰和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(來源:中國紀檢監察報 編輯:黨群工作部楊小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