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商關系曾一度被人們比喻為魚和誘餌的關系,一提到官商交往,往往會讓人想到商人把官員當“庇護傘”、官員把商人當“提款機”等權錢交易的腐敗現象。
在這種心理下,如今一些黨員干部中,政商關系出現了另一種極端:對商人、企業家避而遠之,能躲就躲,怕別人說三道四,好像避商就是避嫌,離得越遠就表明自己越干凈。有的黨員干部刻意躲著商人,甚至不與企業打交道,也不愿跟企業家接觸,害怕別人看到自己與商人、老板有聯系而產生不必要的聯想和誤解。
不可否認,不正常的官商交往是極易引發腐敗問題的,因此,官商交往必須有度。但是,這并不意味著官與商之間就要處于絕緣狀態。官商交往,關鍵要有道,要按照“親”與“清”的要求,使之各歸其位、有規有矩,做到相敬如賓、公私分明。
官商之間的交往坦蕩真誠,自然就不會有“戚戚”之心。黨員干部與商人、企業家交往,只要出于公心,辦的是公事,為的是群眾利益,就經得起監督。怕就怕一些人本就有問題,心里有鬼,怕見光,經不起“閑言碎語”的議論,更害怕監督檢查,才有意避之。只要在原則范圍內,黨員干部同企業家接觸交往未嘗不可,特別是在民營企業遇到困難和問題時更要積極作為、靠前服務,給他們講政策、搭平臺,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多關注、多談心、多引導,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。不為私利,陽光透明,這樣的親近、親切多些無妨。
官商之間的交往明明白白,自然不會被人誤解。個別黨員干部怕與商人交往,一個原因就是好像一與錢沾邊就會被誤解,就會栽跟頭。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。不屬于自己的多半是誘餌,誘餌本無處不在,但危險的不是誘餌,是一顆經不起誘惑的心。黨員干部如果心中有底線,有黨性的“定海神針”,便能抵御外界誘惑,把握好分寸。君子之交淡如水。黨員干部與民營企業家之間的關系當清白、純潔,不存貪心、私心,不搞“特殊照顧”。官商交往時,要講真話、說實情。
政商關系,是經濟社會發展繞不開的話題,黨員干部與企業家不可能不交往,“勾肩搭背”違反紀律,自然不應該,但“斷絕往來”,矯枉過正,則會無所作為。
官商交往當回歸正常,所謂的正常,就是無論經商的還是從政的都要走正道。從某種程度上講,政府就像高速公路,企業就像路上的汽車。政府要服務于企業,為企業搭建經濟發展的平臺;而企業要在政府搭建的平臺上,按規定時速和信號燈安全行駛。只要道路設置合理,車輛規規矩矩,就能走得穩走得遠。
(來源:中國紀檢監察報 編輯:黨群工作部楊小杰)